继往开来 再铸辉煌
作者:食品学院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5-09 浏览次数:
自1984年建院以来,特别是合并组建15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国内外食品工业动态技术格局为背景,以产学研一体化为主线,以学科建设为目标,以教学为中心,向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两翼伸展,构建、完善食品学院产学研一体化的教教育教学链和科学研究链为奋斗目标,在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快速发展。为食品行业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为食品行业输送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强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一、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
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总目标,食品学院作为学校一个重要的学科方向,经过三十年的艰苦奋斗和持续努力,现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2007年学院增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学院现有四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①食品科学;②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③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④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食品工程领域的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及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的农业推广硕士各1个;设有食品科技系和食品安全与营养2个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2个本科专业。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2009年国家级特色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由我院在2001年全国率先创办。
目前学院拥有国家认监委批准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认证中心、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杨凌)、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测试(杨凌)分中心、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品质鉴定检测机构、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定点检测机构、陕西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等6个认证、检测中心。
2013年获批国家杨凌农业综合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获批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杨凌),2001年获批陕西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经过几代食品人的努力,逐步凝练形成了食品营养功能化加工工程技术、食品安全危害识别控制、食品营养与健康三个学科方向,构建了西北特色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研究平台,建设了与学科方向对应的三个功能实验室和一个中试转化平台,组建了三支创新团队,服务与支撑了西北地区果蔬食品深加工、畜产食品深加工、粮油食品深加工三大产业集群。
二、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学院事业发展的战略和全局性,推动学院科学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学院一方面通过引进,引进校外优秀博士补充学院师资队伍,近年来我院聘请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引进人才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6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国内高校招聘优秀博士毕业生共22人;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培养现有人才,提高了我院教师人员结构及质量水平。合并组建以来培养新世纪优秀人才4名,陕西省教学名师1名,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1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3名,后稷学者讲座教授1名。现有专兼职教师58人,教授(研究员)13人,副教授2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9人,占专任教师84.5%,硕士学位的7人,占专任教师12.1%,硕士以上学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6.6%;共派出专职教师赴国内高校进修15人,赴国外参加合作研究46人,占专任教师的79.3%。
学院致力于营造重才、敬才、爱才、惜才的环境,既关注高端人才,又重视各类实用人才,既重视已有成就人才,又关注具有潜能的人才。坚持以用为本,既重视现有人才培养,又加大引智引才力度,努力创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显其才的局面。
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科研成果显著提高
合校十五年来,学院科研立项数量增长10倍,立项经费增长15倍, SCI、EI发表数量一直保持学校前列,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学院科研硕果累累,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有了显著提高。
合校十五年来共承担课题620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基金、“863”计划、西部专项、农业部跨越计划项目等55项;省攻关及基金项目等11项;地方委托及横向合作课题284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各级科技进步奖12项;获发明专利39余项;技术转让70多项。出版专著45本,其中主编16本,参编32本。公开出版教材21本,其中主编14本,副主编7本。论文12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的259篇 。
学院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的力度。一是加大科研投入,强化科研平台建设;二是强化学院硬件建设。学院通过学校科研平台建设,投入专项经费近千万,极大地改善了科研工作基本条件。三是人才团队建设初见成效。通过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各类人才的引进,优化了科研队伍结构,形成了配置合理的科研创新团队,中青年教师正在迅速成长。
四、以教育部教学质量为契机,切实提高学院教育质量水平
(一)研究生培养。研究生教育师资力量和招生规模均大幅度的提高,目前博导26人,硕士生导师 41人;各类在校硕士研究生达272人,博士69人,留学生9人,国际联合培养15人。
(二)本科生培养。随着学生招收规模的扩增,不断提高扩招后学生教学质量水平。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转变发展模式”,努力实现“质”的飞跃和“内涵”发展的有机结合要求。学院完成2014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制定,打破了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模式,拓宽视野,采取国际合作办学,加强国际化交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2014版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积极利用学院的食品实习/中试车间,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大了实验、实习环节,积极探索学生课堂、实验室、实习车间、实习基地、企业的教育教学链条模式,同时编制中英文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和专业质量标准,使本科培养目标思路清晰,途径具体化,学生培养国际化,受到国内同行和兄弟院校的肯定和极大关注。
现有省级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教学实验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bet36365―雨润集团省级实践教学实践基地,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通过加强教材编写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学团队就必须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教学名师的评选要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要先有高水平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建设必须要有主编、副主编的教材。2008年我院发起的“西部食品专业教材编写会议”在我校举行,推动我院网络课程、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的建设,乃至推动学院教育质量的提高,其中《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保藏学》等教材获省级优秀教材。
五、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加强学生教育管理
学院学生工作紧紧围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服务育人、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为落脚点,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以各种活动为载体,结合不同个体的特点,帮助和指导学生解决成长、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有效地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学生工作有了质的提高,在校园文化、科技创新、党团建设、学风建设、招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左右,稳居学校前两名,本科生出国深造率连续保持在5%左右,居全校第一,本科生升研率也不断提高,保持在45%左右,位居全校前列,本科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2%左右,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优异的表现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学院多次获得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先进集体、“五四红旗团工委”、“阳光体育运动先进集体”、“学风建设先进集体”、“学生工作创新奖”、“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就业工作单项奖”、“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招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六、积极利用测试中心资源,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体系
2004年5月测试中心并入bet36365。通过学院全体教职工四年的不懈努力,深化学院体制改革,有效促进了产学研结合体系的形成。
一方面为了充分利用测试中心资源,积极探索支撑学院教学科研的管理模式。学院整合现有资源,成果获批国家杨凌农业综合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杨凌)等,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该中心在重大科研项目申报、西部农产品深加工合作中显示出其独有的地位。学院教学科研人员利用测试中心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杨凌)、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测试(杨凌)分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认证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测试中心及陕西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的牌子,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通过食品质量安全专业本科生在测试中心实习,提升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利用中心高水平仪器设备增加了学院院科教人员SCI、EI的产出量;近年来测试中心为我校水保所、园艺学院、农学院、资环学院、动科学院等院系科研课题提供测试报告1000余份,完成检验数据1万余个。另一方面测试中心依托学院的科研、教学资源,有机产品认证中心顺利通过通过国家CNAS认证、陕西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通过国家计量认证与审查认可。2006年为了满足测试中心发展的需要,把学院离子色普、液相色普设备并入测试中心检测平台,加强了测试中心检测水平;人员方面通过鼓励学院教师在中心兼职、新进教工在测试中心锻炼等手段,提高了测试中心人员学历水平。
我院全体师生满怀信心,决心以建校80周年暨合并组建15周年为契机,强化教学科研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构建开放性、国际化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科研模式,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办学水平,努力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