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学校教学发展中心的资助,我获得了赴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训学习的机会。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下文简称“重点实验室”)坐落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旧楼内,实验室于1986年通过论证,1987年获准建设,1990年建成验收,于1997年被遴选为全国8个试点实验室之一。重点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73人,包括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5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技术与管理人员16名;先后获得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实验室重点针对能源相关体系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以固体表面、固/气和固/液界面的结构与功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催化化学、电化学、结构与理论化学及相关学科相互融合的基础上,着重从原子、分子水平和纳米尺度上,研究表面和界面的结构与反应机理,设计和合成有关催化剂和电极材料以及纳米结构体系等。
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敏老师的带领下我参观了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包括耐驰LFA457 激光导热系数测量仪、耐驰TG209F1热重分析仪、耐驰DSC200 F3差示扫描量热仪、爱丁堡FLS980瞬态荧光光谱仪、Jasco J-810 圆二色(CD)光谱仪、Varian UNITY+-500液体核磁共振波谱仪等仪器设备,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也依次了解了以上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等。由于是老牌国家重点实验室,所以无论从规划和设备安排都显得有些零散,但是因为大学内的实验室,学生很多,仪器使用率也高,实验室管理也非常严格和规范。
学习过程中,各仪器负责老师向我展示了重点实验室的仪器预约系统。由于实验空间紧张,经常在一个房间中存放着四五台不同功能的仪器,每台仪器都有专门的刷卡开关机装置,这样管理员可以在电脑旁可以看到所有仪器使用状态,而且由于仪器使用频率很高,重点实验室的仪器预约时间仅在每周五下午开放预约下一周7天的机时,这样就避免了某些仪器由于过早预约而学生没有准备好样品的情况,也督促每位同学提前规划好实验,避免了仪器空置。
本次学习除了获得仪器使用和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在与重点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接触过程中我也有以下的收获和思考:
重点实验室的设备仪器一部分是从经销商处购买的成品设备,另一部分仪器是为深入开展研究的需要,由各课题组与实验技术人员结合,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叠加或者拼凑,自行设计和研制具有特色的仪器和系统,实验室并因此承担了一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例如:等离激元增强拉曼光谱仪器研发与应用和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这些自行研制设备的作用,一方面支持课题组发表一系列独有的创新性的文章,另一方面推动了此类仪器设备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重点实验室为了节约设备维修维护费用,有一批维修成员负责解决实验室仪器的常见问题,为实验室节约了大量的维修成本,也使很多老旧仪器延长了使用时间。
在实验技术人员构成方面,我发现重点实验室所有的实验技术人员都是与本专业相关背景的博士,据实验室副主任介绍,近三年招聘来的实验技术人员都有海外留学背景。我认为除却国家重点实验室独有的吸引力,这也充分说明了实验室管理者对实验技术工作的重视,一个实验室除了要有前沿的学术方向,还应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技术支持人员实现学术方向,这样才能使实验室上下一致,对所在领域的科学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在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方面,实验室副主任王敏老师告诉我,除了平常派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国内的技术培训外,国家重点实验室也鼓励实验技术人员赴国外进行一年以内的进修和学习,主要学习国外大学或者科研院所的管理经验和实验技术,我认为我们也应在这方面有所加强。